2011年06月17日16:00腾讯嘉宾访谈
主持人:亲爱的腾讯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这一期召忠说军事,5月1日美国海豹突击队击毙了本.拉登,但是拉登之死迷雾重重,拉登真的死了吗?恐怖袭击就此停止了吗?我们该如何面对后拉登时代,我们今天就请教一下军事专家张召忠教授。
张召忠:您好。
拉登被击毙
信息时代下的美国高科技越境追杀
主持人:您如何评论美军击毙拉登的军事行动?
张召忠:美军这次击毙拉登,从战术上做的很好,从历史上来讲,美国海豹突击队,包括三角洲突击队进行了几次大的活动,比如1989年,然后到1990年的12月,去巴拿马抓巴拿马总统诺列加,然后是1993年,在“恢复希望”行动当中,到索马里解救美国人质,然后1979年到伊朗,也是解救人质,当时使馆100多人扣着。这些行动大部分都失败了,尤其是伊朗那一次,人质没有救出来,结果自己害死了很多人,还导致两架直升机相撞,指挥非常的混乱。这一次明显从战术行动上来讲,行动突然,快速,隐蔽,40分钟。进巴基斯坦,悄悄进去,在那儿折腾40分钟,临走把出事的直升机炸毁,等撤走以后给巴基斯坦打一个电话,说我这个活干完了,巴基斯坦才知道,这太厉害了,而且全程都是视频。五角大楼那边他们是中情局那个地方看视频,这体现了信息时代美国越境抓捕或者是越境追杀的高科技特征,这以前没有过。
美国公布拉登“生活录像”
拉登早被美国发现 长期监视居住
主持人:这次拉登说被击毙,很多评论说拉登之死迷雾重重的,为什么把拉登马上进行海葬,而且拉登死亡照片没有公布于众,这是为什么?
张召忠:这都是迷,现在各方面都是有各种猜测,我个人判断,拉登早就被美国发现了,属于监视居住,但是就是不动手,什么时候被美国发现了呢?就是从2002年,这就非常早了,因为从2002年以后,美国有几次险些把本.拉登抓住了,就在当时,战场指挥官都收到命令,让他紧急撤回或者是分散,这个任务都没有执行下去,尤其是2002年那一次,在拖拉波拉山谷,差点把本.拉登抓到了,最后撤回了。
去年美国上手段了,专门为抓本.拉登上手段了,花了几千万美元买了一些高科技设备,动用无人机、卫星等全天候监视,在拉登住所周围租了一些房子,所以属于监视性居住。这样的活动也是策划很久,在巴格拉姆空军基地搭建了一个和拉登家差不多的目标区,然后黑鹰直升机和海军陆战队的人员,每年演练,每天演练,如何缩短时间,怎么样快速进入,隐蔽进入,不让巴基斯坦发现,这套战术,从战术上来讲还是不错的。
选择这样一个时间,奥巴马也经过充分的考虑,主要是正式宣布要参加明年的总统竞选,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他会扫除一个很大的障碍,很多人都怀疑他是不是美国出生的,他老家是肯尼亚的。另外这个名字怎么叫做奥巴马呢?他怎么叫做奥萨马呢?名字怎么差不多,是不是有什么瓜葛,怎么老抓不着,这对奥巴马竞选非常有利。
主持人:现在支持率明显提升。
张召忠:对。
坠落的直升机残骸
坠毁直升机的降噪特性令人叹为观止
主持人:美军击毙本.拉登行动中的隐身直升机,到底是什么武器,以前没有露面过?
张召忠:我研究美国这么多年,基本上武器装备都熟悉,这个武器装备从来没有见过,从现在看来肯定是中央情报局拿钱,专门为中央情报局研制的执行秘密特殊任务的直升机,这个直升机从外形上来看有一点点像黑鹰,黑鹰系列的直升机,但是它和黑鹰相比主要改变有几个:一个就是外形变的有一些平滑过渡,没有什么见棱见角的地方,主要消除雷达反射面积,另外很明显加了一些防止雷达反射的一些涂层,吸雷达波的涂层,有什么问题呢?起码几百公斤的重量会增加,携载的有效武器就会少,这是隐身,隐身技术除去雷达隐身,还采取了红外隐身,红外隐身就包括它对外的热辐射,这些都采取了隐身,另外驾驶玻璃这些方面也有一些采取了隐身,隐身导致他为什么最后坠毁呢?他晚上戴着红外夜视仪,晚上时间靠夜视,微光,看不清楚。
主持人:自己反而看不到。
张召忠:我估计驾驶员低空进入,低空进入以后在周围听的那个声音有点像汽车的声音,他到了本.拉登家里面想拉起来,拉起来以后便于索降,这时候他看到墙了,那个墙4、5米高,他没有看到墙上面还有这么高的铁丝网,我估计它是撞到铁丝网上了,飞着飞着突然撞到铁丝网就翻一个个儿,是这么一个状态。一开始报道的时候,我说飞机坠毁,人没有死,不可能跳伞,直升机坠毁肯定人死的,怎么会人没有死呢?估计是这样,离地两三米就爬出来了,就这个情况。
这个直升机有一个很好的改进,我感觉令人叹为观止的,除去雷达隐身,红外隐身这一套,最主要是噪音,降噪的成果非常好,凌晨0:15,非常夜深人静的,就是一个小镇,非常安静的地方,来了一架直升机,按照一般其他型号的直升机,没有加降噪的直升机,基本上可能十几公里以外、20公里以外就听见了,因为高空传播声音更加远,那么夜深人静,后来那天晚上有一个人发微博,周围邻居反映,只有到拉登房顶上之后才能听到,太安静了,采取什么办法能够把噪音降的这么低呢?所以这些都是直升机采取新的技术。
主持人:按说那么晚的时间,过一辆汽车的噪音几乎都能听到。
张召忠:对。
拉登被击毙后:阿富汗将军一句话惊醒中国政府
“现在基地组织成员正在逃窜,他们在失去自己的阵营……”巴基斯坦国防大学国际问题专家胡马勇所说的一切,似乎与中国无关。
但一个声音让人警醒,阿富汗巴米扬警察厅厅长纳兹里将军警告:“请把我这番话转达给中国政府机构,10年之内,一些从阿富汗回去的‘东突’分子会让你们感到头痛,如果不及时把他们按住,后果会很严重。”
虽然阿富汗太偏僻,这片中国西部之外的贫瘠之地很少被国人关注。而且拉登之死似乎和国内面临的恐怖威胁也没有直接的联系,中国的恐怖威胁主要来自试图分裂国家的“东突”势力。
但一切都难以预料,中国无疑要警惕后拉登时代带来的“副产品”,即恐怖因素“外溢”进西部的可能。
打开地图,你会发现,中国新疆和阿富汗巴达赫尚省之间有一条呈东西向的狭长地带,它叫瓦罕走廊,又称阿富汗走廊或者瓦罕帕米尔。这个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段之间的山谷,也是恐怖势力悄然渗透的走廊。
而从阿富汗到阿巴边境,许多“基地”组织训练的“东突”分子不是为了去打仗牺牲,而是去学习战斗经验和“游击化”运作方式,寻找自己可能的栖身之所。事实上,中国和周边国家每年进行反恐演习,就是希望自己的反恐力量,遇到真正的恐怖事件时可以有合格的表现。
与拉登死后恐怖分子在中国西部“渗透”相伴随的,是另外一种威胁。
阿富汗因其位置,在几百年来便是各种势力角逐之地。18世纪前,阿富汗就处于战乱纷争状态,入侵阿富汗的有波斯人、希腊人、萨特人、匈奴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和蒙古人等。
近代以来,一些大国为了巩固自身的利益,更希望把阿富汗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19世纪,阿富汗人在几十年间先后成功抵御了英国的三次入侵。20世纪8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也遭到长期的抵抗,付出惨重的代价后黯然撤出。
几百年的战争状态,使得阿富汗成为滋生塔利班这种宗教极端势力的土壤,也使阿富汗成为“基地”组织、“东突”等恐怖势力的避难所,同时也给大国势力插手阿富汗政局提供了条件和借口。
美国当初挥师阿富汗,对内是出于对“9.11事件”进行报复的需要,誓言抓住本.拉登才能一解心头之恨;对外则是借机向中亚渗透,通过推行“大中亚”计划在这一地区立足。
拉登死后,美国前一个目的已经达到。而后一个目的,或许将会清晰浮现。
如今,美军将公路修到邻近中国的瓦罕走廊。一位阿富汗政府的高官曾警示说:“要警惕美军坦克开到中国边境上。”这已经不再是耸人听闻,因为驻阿富汗的美军长期军事存在的实质,无疑控制着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地缘政治的主导权。与中国东部海域的热闹与紧张相比,从中国西部有所动作似乎更为有利———这里是中国的柔软部位,新疆和西藏会比在黄海派一个航母更敏感。
所以,拉登死后,美军现在在阿富汗的态势让一些中国的军事观察家颇感复杂。一方面,中国自身就有反恐问题,美军在阿富汗反恐,客观上是帮助中国清除了一个东突势力的避难所和家门口的祸源。所以有专家说,中国现在的明智策略是鼓励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必要时可提供情报等方面的合作。
但另一方面,美军在阿富汗地区的影响日深,是否会借助反恐之便利而有其他动作,亦需中国谨慎观察应对。
总之,恐怖主义的滋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阿富汗战争的现状说明美国仅凭一己之武力很难解决极为复杂的社会难题。未来阿富汗问题的解决,还需有赖于包括中美合作在内的国际社会的长期共同努力。对于中国来说,积极应对,谨慎观察,或许才是维护军事安全的正道。
美国实在没料到:灭拉登竟帮了中国大忙
香港大公报5月5日发表文章,题为《后拉登时代中国要善用机遇》,文章摘录如下:
拉登死讯对全球经济及市场的即期影响不大,市场初时稍有波动,但很快便由原来的动力重新支配。
从长远看,拉登、基地组织和“九一一”事件,却对全球的地缘政经格局演化起到重要而深远影响,因此也对世界经济的长远发展轨,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并给中国发展带来更有利的国际环境。
拉登最初与美国合作,在全球伊斯兰教地区招募战士及集资,以供应阿富汗义军抗苏之用。苏联因不堪阿战损耗,在侵阿十年后宣布撤军,建立亲苏共产政权行动失败,之后苏联很快便瓦解。可以说拉登在阿战抗苏及拖倒苏联结束冷战中,起过推动作用。
其后在海湾第一次战争后拉登与美反目,重回阿富汗支持塔利班政权。“九一一”事件后拉登与美国互成死敌,直接引发了阿富汗反恐战,其后美国又进侵伊拉克。约十年前美军攻入阿富汗打倒塔利班政权,并意欲铲除基地组织。
到现时美国已决定于今年中自阿撤军,并同意与塔利班谈判,以便为日后在阿富汗做好政治安排。当前的阿富汗政府,连美国不少评论也认为是贪污无能,离开首都即管治能力大减,许多地区都已在塔利班手中,美军走后亲美“民主”政权的地位难保。
故结果也如前苏联一样,因损耗过多而功未成身要退。美国虽未致如苏联般会解体,但十年间已变化明显,由不可一世的单极超级大国,沦为财力不继、军力受制和国际影响力大减的滑坡中大国。显然,在这美国没落和世界加快由单极转向多极的过程中,拉登也起了推动作用,虽然拉登的动力来自宗教狂热。
美国在反恐战中的损耗不菲,直接军事开支达万余亿美元,近期每个财政年度便要耗用约二千亿。其他还有情报、国内外保安和战争及退役军人善后等各种费用,有估计亦以万亿美元计。这些开支对美国本已沉重的财政负担乃百上加斤。
当IMF及评级机构标普等,均对美国财政问题发出警告后,美国已不得不采取纠正行动,其中包括要削减国防开支。
最近美国总统奥巴马对国防部、中情局及驻阿美军统帅等职位作出调动,据西方分析就与保证撤军及削减军费有密切关系。当然,今后奥巴马能否真正做到撤军减债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故其效果尚待观察。显然,拉登死讯对这些事项会有帮助。
然而今后至少在可见的将来,反恐战的影响还将继续甚至加剧:基地等组织仍在亦未受损,反恐战触发的文化冲突:西方与伊斯兰教间的矛盾仍在深化,而最近的中东北非乱局,对恐怖活动及文化冲突又有促进作用。
因此,恐袭与反恐对全球经济及市场带来的影响仍将有增无已,尤须防震荡突然发生:地缘政治事故引发的冲击比金融风暴更难预测。世局不安则经济不宁,乃必然规律。
但对中国却反是机遇接连而来:苏联瓦解及美国从单极上滑落,给中国经济大发展及和平崛起带来了黄金机遇。“九一一”事件更拖迟了美国全面针对中国之行动,令中国有更多发展空间而经济得以起飞。虽然拉登支持东突与中国为敌,但客观上却帮了中国忙。在后拉登时代中国仍多机遇,必须善加掌握。
拉登之死与中国战略环境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美国时间5月1日深夜在白宫宣布,911恐怖攻击主谋拉登已经被美军狙杀。奥巴马宣称,正义获得彰显,但也警告,恐怖组织不会就此罢手,美国仍应保持警觉。
做为911恐怖事件的主谋,拉登对美国内政与外交政策造成莫大冲击。除了促使美国策动全球性反恐策略,影响美国与全球许多国家的战略关系,譬如积极介入中亚地区,部署军事基地、强化与巴基斯坦的军事合作等,更迫使美国以打击恐怖组织、摧毁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为名,发动伊拉克及阿富汗两场战争。
美国媒体曾经指出,在纽约世贸中心、阿富汗坎大哈和伊拉克巴格达的废墟上,诞生了一个美国主导的国际新秩序,某程度上而言,一个不受现有国际组织与国际法约束的新国际秩序。这个秩序无宁是以美国核心利益为中心。
但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已持续多年,美军伤亡和军费都节节高升,造成人民反感。所谓“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亦不见踪影。严重的财政赤字及泥泞中的战事,不但削弱美国的经济实力,彰显美国解决复杂乱局的能力有限,更严重的后遗症是,美国为达成反恐目标而采取的若干对策,抵触了美国一再宣扬的人权价值观与自由开放理念,造成许多国家对美国价值观的怀疑,动摇美国世界角色的道德基础。
布什狼狈下台,奥巴马政府深以为戒,随着下届美国总统大选选战即将开始,奥巴马政府对阿富汗战争愈来愈不耐烦。从今年2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亚洲学会,就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政策发表的演讲可以看出,美国开始调整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政策,从去年大举增兵,转向强调要用政治手段解决战争问题,还表示,要用政治经济和外交手段加强阿富汗政府的治理能力,为接手美国撤军后的局面做准备。
希拉里的声明显见,无论就财力或军力而言,美国均已捉襟见肘,迫使美国必须撤手。但美国与阿富汗、巴基斯坦两国政府的关系均不甚理想,希拉里的期望能否成真、美国能否由战争泥泞全身而退,还要打上大大的问号。
近期中东国家一连串革命,更打乱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布局。中东部分国家如伊朗、黎巴嫩、巴勒斯坦等对美国霸权充满敌意的国家仍将继续与美国对抗,而埃及、突尼斯等亲美的阿拉伯世界在历经政治动荡后,势力已明显削弱。可以预计,革命之后,埃及、突尼斯等国的新组建政府将采取较独立的外交政策。
911后10年,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已受到更严厉挑战,很多分析家指出,中国在中东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已快速扩张,某种程度上,可形成美国-中东-中国大三角关系。但美国中东政策主要出自反恐和地缘政治利益的驱动,而中国中东政策主要建立在石油能源和贸易关系上,对政治问题相对采取低调立场。
中国正等待美国在泥泞中陷入更深,或许得以新强者姿态出现,重建中东秩序。中国尚未成为中东地区举足轻重的力量,主要是因为中国尚未产生足够的意愿,深度介入中东事务。美国在中东的困境,不会因拉登之死而稍缓,中国的机会有出现的可能。
拉登之死,代表美国反恐战争有新的成果,奥巴马政治声望将因而扬升,连任机会也会增加,将提供美军加速撤出中东很好的理由。美国全球战略部署会因而趋于平衡,可能增加在东亚战略介入的布局,势必增加中国的战略压力。
尤其美国会不断强调,中国应该负起「大国」的责任,包括帮助美国解决伊朗、朝鲜核武问题、帮助国际社会在利比亚展开外交努力等等。面对美国较平衡的战略布局,中国必须有新的全球战略思考。
恐怖头目已死,恐怖主义与恐怖活动仍存。但拉登之死,将改变美国战略布局,中国要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