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传奇 >> 文章内容

华国锋的真正身份曝光:其实根本就不姓华(上)

[日期:2012-11-13]   来源:珍贵资料  作者:珍贵资料   阅读:447次[字体: ]

                                                                2012-11-12 12:27:31 来源:互联网

        华国锋本姓苏,单名铸。1938年参加游击队时,苏铸取了个化名"华国锋"--取义于"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先锋"。后来他以"华国锋"这一化名闻名于世,以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本名苏铸。如今,华国锋的子女仍用苏姓,并不姓华。
    文章来自《邓小平改变中国》 作者:叶永烈 江西人民出版社

    华国锋本姓苏,单名铸。1938年参加游击队时,苏铸取了个化名"华国锋"--取义于"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先锋"。后来他以"华国锋"这一化名闻名于世,以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本名苏铸。如今,华国锋的子女仍用苏姓,并不姓华。

    华国锋与中国共产党在同一年诞生--1921年。因此,他可以说是"中共的同龄人"。顺便提一句,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生于1922年,比华国锋小一岁。在 1921年,28岁的毛泽东在上海出席中共一大时,华国锋不过是个刚呱呱坠地的婴儿。所以,华国锋与毛泽东是两代人。

    华国锋于1921年2月出生在山西交城县南关街。交城县在山西中部,太原西南,文峪河上游,吕梁山区,是个山多林密的地方。乡音难改,华国锋后来一直讲一口浓重的山西话。

    1928年,7岁的华国锋入交城县南关小学。

    1934年,13岁的华国锋毕业于南关小学。

    1935年,14岁的华国锋入交城县"商业职业学校",学习到1937年。所以,华国锋后来在填写履历表时,"文化程度"一栏总是写"中学文化程度"。

    交城地处晋绥边区,很早就有中共党组织活动。在华国锋上中学的时候,离学校不远处住着两个中共地下工作者。华国锋在那里看了一些进步书刊,思想倾向革命。

    1938年初,17岁的华国锋离开家庭,上山参加了交城县牺牲同盟抗日游击队,从此改名华国锋。

    自从改名华国锋起,华国锋就走上了红色之路。1938年10月,华国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18岁的华国锋担任抗日根据地晋绥边区第八专区汾阳县牺盟会特派员,在汾阳的峪道河、开垣庄、鳌坡一带,开展抗日游击工作。

    1940年初,19岁的华国锋在山西交城县担任了工、农、青、妇、武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随后任中共交城县委书记兼县武装大队政治委员。

    1945年,24岁的华国锋担任了中共阳曲县委书记、县武装大队政治委员。从此,人们称华国锋为"华政委"。

    笔者采访了华国锋的老上级--武光。
那是在1996年初夏的北京,笔者穿着长袖衬衫步入武光的住处,84岁的他竟只穿一件汗背心。当时他是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居然每天还去上班呢。

    武光出生于1912年,河北深泽县人氏,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九一八事变后任北平团委书记,而当时胡乔木是北平团委宣传部长。在抗日战争时期,武光担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

    武光说,他认识华国锋时,华国锋还是个小伙子。那时候,武光担任中共晋中区党委副书记。所谓"晋中区",是指山西太原周围的几十个县,而华国锋自1945 年起担任中共山西阳曲县委书记兼县武装大队政委,属于中共晋中区党委领导。这样,华国锋便成了武光的下属。周小舟担任中共晋中区党委宣传部长,华国锋在这 时结识了周小舟。后来,1953年10月,周小舟被任命为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成为华国锋的"顶头上司"。

    笔者问起武光对华国锋的当时印象,武光如实地说:"华国锋是个老实人、好同志。那时华国锋给我的印象便是正派、老实。"

    在1948年冬,中共中央决定从华北抽调5万名干部准备随军南下,以便接收南方的城乡。

    武光回忆说,当时华北的干部差不多是"走一半,留一半"。武光和华国锋都是属于"走"南下的。

    当时的中共晋中区委一分为二,武光奉命把走的干部组建成六套地委班子,每套班子都包括党、政、武、工、青、妇六方面的干部。这样,便于南下时可以接收、成立6个地委。

    南下时,干部们差不多都往上升一级。1949年1月,28岁的华国锋担任中共晋中第一地区委员会宣传部长。这样,他就由县委级干部升为地委级干部。期间,华国锋与韩芝俊结婚。

    从华国锋最初的经历来看,他确实属于"根正苗红"的干部。他在吕梁山打游击,先是打日本军队,后是打国民党军队,经历了几十次大大小小的战斗。

    那时,年轻的华国锋在战争的烽火中成长,踏实,诚朴,吃苦耐劳,应该说是不错的中共基层干部。不过,在华国锋成为"英明领袖"之后,在"宣传华国锋"的高 潮中,却刻意把华国锋"塑造"成在那时就已经是"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模范"。种种报道、回忆文章充满对华国锋的这样的宣传:

    1940年初,他担任了交城县工农青妇武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为了发动群众大打抗日的人民战争,华国锋同志身披破羊皮袄,怀揣一本毛边纸印刷的《论持久战》,冒着生命危险,走村串户地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简明通俗地讲解持久战的三个阶段。

    在另一篇文章中,是这样宣传华国锋在战火中刻苦学习毛泽东著作的:

    交城地处吕梁山区,是晋绥边区八分区的前哨,斗争尖锐复杂,环境艰苦。当时,为了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华国锋同志总是抓紧一切机会,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 他的挎包里经常装着用麻纸印的毛主席的光辉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论持久战》、《组织起来》、《祝十月革命25周年》……还有中共中央晋绥分局 对于巩固与建设晋西北施政纲领等小册子,走到哪里学到哪里。一次,华国锋同志等从科头村出发到王文村检查工作,登上一座山顶,大家感到很累,就找了一个隐 蔽的地方休息。华国锋同志不顾疲劳,见缝插针,打开了毛主席著作学了起来。晚上,没油点灯,他就用交城山区特产的松油柴照亮,经常学习到深夜。有时,脸被 松油烟熏黑了,他也不在意。有段时间,他病了,同志们劝他注意身体,他说,在战争年代更应当多读毛主席的书,把毛主席的著作学好了,才有本领,才能战胜敌 人,打开局面。

    当时的报道如此刻意宣传华国锋在二十来岁时就已经成了"学习和实践毛泽东思想的光辉典范",其实是为了塑造华国锋"一贯忠于毛主席"的形象,证明华国锋是毛泽东的忠实接班人。

华国锋隐退内情震撼曝光:竟是因为他这一句话

      华国锋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经历了从显要到逐步降职的“淡出”的过程……

    对于华国锋来说,他的职务的最大变迁是在1981年6月27日至29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在此之前,华国锋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全会总是由他主持。

    然而,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公报上却这么写着:中央政治局常委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华国锋同志主持了会议。“中央政治局常 委……主持了会议”这样的提法,是中共中央历届全会公报上所没有过的。这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们的排名顺序,也是从未有过的,胡耀邦排名第一,而本来排 名第一的华国锋变成了倒数第一!
\

    发生如此显著变化的原因,公报中是这么写的:

    全会一致同意华国锋同志辞去党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请求。全会通过无记名投票,对中央主要领导成员进行了改选和增选,选举的结果是:胡耀邦同志为 中央委员会主席;赵紫阳同志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华国锋同志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邓小平同志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由中央主席和副主 席组成,他们是: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华国锋;习仲勋同志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也就是说,胡耀邦接替华国锋,出任中共中央主席。邓小平接替华国锋,出任中央军委主席。

    政治局召开9次会议解决华国锋问题

    华国锋职务的重大变化,虽然是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才正式作出决定,其实早在半年多以前,中央政治局连续开了9次会议,专门讨论华国锋问题。

    11月11日下午,陈云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了重要发言。陈云讲了三点意见:
第一点,揪出“四人帮”,是华国锋对党的“一个很大的贡献”。那时,华国锋“是负主要责任的”。但是,揪出“四人帮”以后,我们党没有能够实现心情舒畅、生动活泼这样的局面,使人“大失所望”。

    第二点,“华国锋同志当主席不适当”。陈云说:“那一天我跟先念同志到国锋同志那里去的时候提出,国锋同志要有自知之明,在毕生的工作里头,加号是多少, 减号是多少。加号指的正确的,减号指的错误的。我讲了一句,希望国锋同志珍惜已有贡献,就是说,不要随便丢掉已经有的这一点贡献。”

    第三点,“我认为这件事不能再拖。十二大谁作报告决定下来,哪个当主席哪个作报告。”

    到会的29人都发了言。大家在发言中肯定了华国锋的功劳,但是认为,华国锋担任现职是不适当的。

    《通报》向全党打招呼

    在最后一天的会议上,华国锋表示欢迎大家对他的批评。他提出辞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并要求在六中全会以前,不再主持中央政治局、中央常委和中央军委的工作。

    中央政治局同意了他不再主持中央工作的意见,但在六中全会作出相关的决定以前,他仍是中央的主席,仍要以中央主席的身份接待外宾。政治局还表示,六中全会将继续选举华国锋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选举他做中央副主席。

    为了使党内军内高级干部在思想上有所准备,中央政治局决定把这次会议的内容通知省级常委以上的同志,并由他们向参加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四千名高级干部传达。并要求:“为了保证全党全国全军的安定团结,中央要求所有上述同志严格保密,绝对不得外泄。”

    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了《中央政治局会议通报》。这个《通报》向全党通报了华国锋在粉碎“四人帮”以后所犯的“左”的错误和其他错误,还通报了中 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向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建议,同意华国锋辞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主席,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 也就是说,华国锋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辞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职务,早在半年多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已经决定,并已通报全党。
-
中央为何突然高调纪念华国锋的真正原因曝光

《人民日报》2月19日5版发表《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一生》的长篇文章,高调“纪念华国锋同志诞辰90周年”。但隔日便是中共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忌 日,官方媒体却悄无声息。有学者认为,面对当前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局势,中国会否在政治上全面回归毛泽东路线,并以毛泽东思想及意识形态来指导全党全国人 民?有待进一步观察。

    2008年奥运会开得如火如荼之际,华国锋病逝。当时新华社很吝啬地发了一条简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 家,曾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华国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8月20日12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 87岁。

    华国锋曾经是毛泽东去世之后中国的英明领袖,同时身兼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等职,在与邓小平等元老的角力中,憨厚的华国锋很快就退 出了中国的政治大舞台。之后漫长的岁月,他虽然保留了中央委员的身份,但他完全退出了公众的视野,他的出行也受到很多的限制。


    使华国锋陷入被动的是“两个凡是”,华国锋当年为了稳定形势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默认了“两个凡是”的政治主张。 “两个凡是”是指凡是毛泽东说的都是对的,凡是毛泽东的指示我们必须坚决执行。

    “两个凡是”最早在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的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中提出。社论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
“两个凡是”一提出,尚未恢复职务的邓小平就提出了旗帜鲜明的反对意见。1977年4月10日,他致信党中央,郑重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 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邓小平文选》第2卷,39页。)5月24日,他在同中央两位同志的谈话中进一步提出,“‘两个凡 是’不行。”“毛泽东思想是个思想体系。”实事求是“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38—39页。)

    1977 年3月,胡耀邦出任中央党校副校长。1977年底,在中央党校学习和工作的1000多名高中级干部为研究“文革”以来的党史问题时,提出了不少现实中和理 论中的难题。胡耀邦听取汇报后,让大家解放思想,突破禁区,大胆研究。他提出两条原则:“一个是完整、准确地运用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一个是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标准问题。”

    1977年10月,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给《光明日报》寄来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稿件。报社理论部对文章作了多次修改,准备在理论版哲学专栏发表。

    1978年4月上旬,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光明日报》新任总编辑杨西光看到清样,说:“这是一篇重要文章,放在哲学版,可惜了。”他提议作者进一步修改,加强现实针对性,并约请正在写同一主题文章的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孙长江,共同研讨修改。

    文章经过反复修改,由孙长江定稿,定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杨西光与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吴江商定,为扩大文章影响,先在《理论动态》上发表,第二天再由《光明日报》公开见报。

    吴江就此请示胡耀邦,得到胡耀邦的批准。胡耀邦亲自审定了全文,于5月10日刊登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此文。

    文章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 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宝库并不是一堆僵死不变的教条,它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观点、新的结论,抛弃那些不适合新情况的 个别旧观点、旧结论。

    我们要完成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面临着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研究,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现成条文上,甚至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 割、裁剪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是错误的。我们要有共产党人的责任心和胆略,研究生动的实际生活,要研究现实的确切的事实,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 新问题。只有这样,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才能逐步前进。

    文章发表的当天下午,新华社立即向全国转发。第二天,全国的主要报纸纷纷转载。尽管文章所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但批判的锋芒直指“两个凡是”的始作蛹者华国锋。
-
《人民日报》在赞扬华国锋的长文中,只字未提“两个凡是”,这从某种程度上,似乎是默认了华国锋当年提出的“两个凡是”,对于未来中国的政治走向,具有深远的意义。

    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华国锋是个陌生的名字,他在中国历史中扮演过什么角色?至少快三十年没有官方媒体提及。

    然而在毛泽东去世后的中国,没有人能象华国锋那样独揽党政军大权。华国锋是毛泽东亲自选定的接班人,他手上拿着毛泽东亲笔手书的“你办事,我放心”六个字。毛泽东在神志尚清的时候发动了批邓运动,并且严厉指斥邓的错误是“性质变了”,宣布将邓“赶出去”。

    华国锋的威望在逮捕“四人帮”之后达到了顶点。1976年10月21日,京城150万人上街游行。庆祝粉碎“四人帮”以及庆祝华国锋成为中共中央主席,这在当日叫做“双庆”。第二天,又有180万人参加游行。第三天,250万人。

    第四天,也即24日,人数稍微少了些,100万人。但这100万人却是在同一时间云集在同一个地点---天安门广场。“双庆”大会在这里举行。天安门城楼 上下,也可以说是整个北京城,全都一片欢腾。欢呼、口号、锣鼓,伴随着《大海航行靠舵手》的乐曲,回荡在京城上空。

    华国锋在下午3点登上天安门城楼。这是华国锋第一次以党中央主席的身份出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一个领袖在这样的时刻往往会向城楼下的芸芸众生挥手致意,或者 是高瞻远瞩,含笑鼓掌,就像毛泽东常做的那样。然而对于华国锋来说,眼前的风光来得太突然了,他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此盛大的场面全是为了他一个人而 来,令他猝不及防。

    他不知道该如何表现“英明领袖”的风范,只是颔首抱拳,对着广场上的人群连连作揖。这叫在场的新华社记者杜修贤格外着急。“我真心真意想为他留下一张传世 之作”,杜修贤在20年之后回忆当时的情景还能历历在目,他说华国锋那个动作“虽然符合中国民风也有传统之美,但毕竟不能登大雅之堂”。他等待着英明领袖 摆出伟人风范,但却好像永远等不来。长期积累的摄影意识,又不能允许他把领袖照成一个打躬作揖的乡绅模样。他只好跑到华的面前,俯身轻声道:“华主席,您 挥挥手。”华听懂了他的意思,立即将手高高扬起,脸上微笑着。杜修贤抓住了这个瞬间。

    这张照片在日后成为英明领袖的精典形象流传全国。诗人贺敬之充满激情地写道:“看天安门上,华主席在向我们招手,听《国际歌》声,在全球响彻……”

    然而对普通百姓来说,政治家的蛊惑比诗人的语言总会发生更大的影响。也是在这一天,吴德向天安门广场上百万人宣布:毛主席给华国锋同志亲笔写了“你办事,我放心”,“毛主席生前的决策是何等英明。毛主席的事业后继有人,我们党又有了自己的领袖华国锋主席”。

    就从这一天起,“你办事,我放心”这六个字便排满在大大小小的报纸上面,一律以黑体印刷,以示这是毛泽东的最高指示。一幅最新的宣传画铺天盖地遍及城乡。画上画着英明领袖华主席,还有毛泽东的题字 “你办事,我放心”。

    当时的喉舌制造了华主席这个英明领袖,1976年10月8日,也即粉碎“四人帮”的第三天,报纸第一次出现“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政治局”。

    10月10日,“两报一刊”社论出现“最紧密地团结在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又过了几天,就变成“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了。到了这个月的下 旬,来自四面八方的致敬电一律在抬头写着“华主席、党中央”的时候,华国锋就已经像毛泽东在世一样,位居党中央之前了。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