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搜 索 |
阅 读 排 行 |
|
文 章 信 息 |
[文章分类:文化艺术/华夏文化][字体:隶体/楷体/宋体/黑体][字号:12px/14px/16px/18px][颜色:■■■■■■] |
|
2、中华民族涵义扩大
1911年12月1日,一些蒙古王公在沙俄的指使下,在库伦成立了以哲布尊丹尼为“大汗”的所谓“大蒙古帝国”。
针对这样的分裂行为,1913年初,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召开的西蒙古王公会议,内蒙古西部22部34旗王公一致决议“联合东蒙反对库伦”,并通电全国申明:“数百年来,汉蒙久成一家,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当一体出力,维持民国”这示第一次在政治文件中,少数民族代表人物共同决议宣告自己的民族属于中华民族。
作为民国的总统袁世凯,此时也在涵盖中国境内所有民族意义上“率先”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而这一较早使用,也恰恰示发生在处理此次蒙古分裂行径过程中,他致书库伦活佛哲布尊丹尼写道:“外蒙同为中华民族,数百年来,俨如一家”。
此后,“中华民族”一词时已不在专指汉族,而是泛指中华各个民族的观念已经开始普及。
“中华民族”趋向融合
民国初期,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角度自觉公开地标举再造现代“中华民族”旗帜的第一人是李大钊。1917年2月19日和4月18日,他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和《大亚细亚主义》两文,针对日本人宣扬的以日本民族为中心的大亚细亚主义,提出了中国人应该激发出以各民族融合为基础的“新中华民族主义”的自觉,“则前之满云,汉云,蒙云,回云,藏云,及至苗云,瑶云,举为历史上残留之辞,今已早无是界,凡籍隶于中华民国之人,皆为新中华民族云。”李大钊这里的“中华民族”指的是融合中华各个民族后的新民族。
1922年,最早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梁启超撰写《历史上中国民族之研究》,他在书中一方面指出“中华民族”通常指的是汉族,同时又指出“中华民族”包括中国各民族认同的一体特征,他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又‘我中国人’之观念浮于斯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并具体指出“故凡满州人今皆中华民族之一员也”。明确指出:“近四百年来,民族主义日渐发生,日渐发达,遂至磅礴郁积,为近世史之中心点,顺兹者兴,逆兹者亡。”梁启超毫不动摇的坚信,要使中国不亡,必须推行民族主义。
“中华民族”涵义的演变
梁启超的“多元混合”说1905年,梁启超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指出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
杨度的“文化族名”说杨度在1907年发表了《金铁主义说》一文,将中国解释为地域观念,将中华阐释成文化一统,把中华民族归之为文化族名,所有生长于中国这块土地上的民族经过交流融合,已经不可分割地形成了一个中华民族。这里,杨度将中华民族的含义赋予了现代文化人类学的意蕴,颇具文化色彩和理论意义。
章太炎的“汉族中心”说章太炎并不反对杨度乃至梁启超用中华民族来概括中国各民族的论断。他与杨度所不同的是:一是坚持要以汉族为中心;二是要由汉人组织政权;三是以汉族来逐步同化其他少数民族。众所周知,章太炎是一个汉族中心主义者。但他在这里表述的观点较其1903年前后宣传的民族复仇主义已经有很大的转变。
孙中山的“五族共和”说一向倡导“革命排满”的孙中山也接过了“中华民族”的旗号,在1912年进一步提出了“五族共和”,号召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来达到民族融合和民族和谐。
【本文分页】[1] [2] [3] [4] [5] [6] [7] [8] [9] [10]
|
文章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 整理日期:2013-6-21 |
[文章浏览:][打印文章][发送文章] |
|
|
·本站大部分文章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告知,本站即做删除处理。
·本站法律法规类文章转载自[中国政府网(www.org.cn)],相关法律法规如有修订,请浏览[中国政府网]网站。
·本站转载的文章,不为其有效性,实效性,安全性,可用性等做保证。
·如果有其它问题或需要联系网站管理员,请进入留言。 |
|